金茶方 首页  |  关于我们  |  金茶方释义  |  国茶联盟  |  神农保护计划  |  会员专区
 
国茶六种 商务国茶 顶级国茶 年份国茶 年份国茶 我的茶经
金茶方 / 首页 / 茶叶消息社

有人说喝茶能治病,有人说绿茶能抗疫情,也有人把茶叶院士刘仲华关于白茶能抗流感病毒的研究拿出来,在朋友圈狠刷了一把。甚至,我尊敬的浙大教授屠幼英也在《茶频道》视频里,直接说喝茶能防新冠!



但是,普通人如何议论和转发没问题,屠幼英教授亲自发声就有了风险。马上有人攻击屠教授夸大事实,一位叫@静清和 的茶人在微博上@屠幼英,说是要出钱把她空运到武汉,看看能否感染病情。


事情到了这个地步,摆明了就是叫板,接下来就只能是开撕了。于是,屠教授选择了删除视频。尽管,在她编著的《茶与健康》教科书中,记录了大量关于茶叶化学的科研成果和案例,但这次选择了避让。


那么,事情到底如何?屠教授输了吗?茶叶的真实作用是什么?是不是像之前朋友圈里经常出现的大而全的文章那样,所谓茶叶能包治百病?


身边的朋友说,你关注了10年茶与健康的话题,是不是可以解读一下?



老实说,这是一趟浑水,无论怎么说都有可能得罪人。但是,我又觉得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享下,让大家各自去评判,一定不是件坏事,可能更有利于大家认知茶叶的健康价值。反正疫情围城,大家有时间喝茶聊天。


首先表明个态度,对于此次新冠疫情,我的观点和香港茶疗专家卫明老师一样,这是一次“瘟疫”,不是用茶能解决的,咱们不要混为一谈,不要给防疫添乱。


我是2010年接触茶叶,北京的两位朋友说,我们一起研究下,看看能否一起做点茶叶的事。


我当时还没有开始喝茶,只是因为父亲喜欢,有些童年的印象罢了。但这个印象里有一点很深刻,为什么父亲大口大口喝茶很愉悦的样子,而我每次喝下去就觉得肠胃隐隐作痛呢?并且,我喝了被称为茶中皇帝的龙井也是如此,到底为何?


后来有机会尝试六大类茶之后,我终于知道,自己的肠胃对于绿茶(父亲的茶是太平猴魁和六安瓜片)都是如此。相反,对于黑茶、乌龙茶和红茶,我的身体反应就比较积极,喝完周身通泰,终于体验到了茶的美好滋味。



于是,我大概明白了,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某种茶,茶的品类很重要,人的体质不同,可能喝茶的选择也不同。而我们要做的事情,重点放在对不同茶叶品类进行研究,对不同茶叶的健康价值进行分析,看看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茶。


后来才发现,这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,更关键的是,这个事情很边缘。常人印象中,茶叶就是一种健康饮料,你这样兴师动众说不要乱喝茶,甚至让大家像喝药一样喝茶,肯定不会被市场接受。


平心而论,直到今天,我们的做法还是不为大众接受。人们觉得喝茶就是喝茶,你可以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,也可以谈琴棋书画茶的文化,至于用茶养生,那不太科学。即使明明已经出现喝错茶给身体带来不适,但仍认为是身体本身出了问题,茶是无辜的。


但从个体感受出发,我坚信其中有乾坤。


历史上,茶叶一直被视为药,甚至被唐朝药物学家陈藏器誉为“万病之药”,新中国成立前还一直被纳入药典。17世纪茶叶传到欧洲之后,初期也普遍被医生们作为药物草本看待。而日本荣西和尚甚至写了一本书,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,叫《吃茶养生记》。



我还见过太多因为喝清香铁观音把肠胃搞坏的案例,也接触过喝了太多普洱生茶,把肠胃搞坏的案例,但人们公认茶叶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健康饮料,为什么会这样呢?喝茶的安全边际在哪里?


为了搞清楚这些,我们决定从茶叶化学传统中医中药的两个角度入手,先理清脉络,再去具体解构,研究思路如下:


首先,现代人对茶的健康理解,更多来自绿茶,知名度最高的内含物就是茶多酚,说这个东西抗癌,有很好的价值。其实,茶叶中经分离和鉴定的化学物质有700多种,包括茶多酚、咖啡碱、茶氨酸、茶色素、维生素、矿质元素等。而且有很多经典成分,都是后期加工或者转化而来。


茶叶中含有众多对人体有价值的成分,不同种类的茶里所含成分又各有差异


那么,这不同类别茶叶的核心内含物有什么不同?对健康有什么不同的好处?


其次,如果我们说茶叶是药物,那么就要从中草药的角度去了解它的升降浮沉和性味归经,并进一步弄清楚经过不同方式炮制(制作)之后,这些茶性发生了那些变化,更适合什么样体质的人去饮用。如此,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喝茶方法。


为了找到上面的答案,我决定先做调查,看看专家和书本记载上说了那些。我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,部分如下:


《喝茶的智慧》、《茶与健康》、《茶叶全书》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、《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》、《喝茶是修行》、《吃茶养生记》、《茶之书》、《茶寿与茶疗》、《茶味的初相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药王千金方》、《中国茶疗学》、《中国茶与茶疗》、《茶文化与茶健康》、《药师论茶》、《大观茶论》、《茶疏》、《茶录》、《茶源》、《茶叶战争》。


老实说,这些书虽然让我对茶历史和茶健康有了全面了解,但也有点失望。茶叶有几千年历史,但更多是对茶叶的文化、种植和制作工艺有详细的积累和传承,而对功能和健康价值研究很分散,很凌乱。大多数情况下,研究样本都是来自绿茶,且专著并不多。


难道绿茶能代表全部?难道茶叶注定仅仅是文化的产物?抛开诸多诗词歌赋,以及茶道仪轨,我们如何才能直达茶叶的物质内核?带着疑问,我不断深入研究,也不断得出新的发现,先讲一下基本认知:



1

5世纪之前,茶就是药,之后才是饮品,陆羽著《茶经》起到了标准化传播作用


2

历史很多药物学家对茶有研究,比如茶疗鼻祖陈藏器、李时珍、赵学敏等等。


3

茶的药用分三类,主要分为茶、药引茶和代茶。代茶其实就是其他草本组合,不是茶叶。


4

明清时期,六大类茶才形成,1950年代陈椽老先生分类,才有了绿白黄青红黑茶的叫法。


5

茶叶化学研究开始于1960年代,现代人对茶的研究并不完备,古籍帮助有限。



尽管茶叶化学的研究时间短,文献不是很多,但屠幼英教授主编的《茶与健康》还是比较全面。这本书详细剖析了茶叶的化学成分和价值,对疾病的防治机制和疗效研究,以及健康喝茶的方法。最重要的是,书中记录了很多实验案例和流行病学研究,是了解不同茶叶价值和功能的宝贵材料。


这些年,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一直非常活跃。他早期对冠突散囊菌的研究,不仅提升了安化黑茶的价值,而且直接推动了湖南茶产业发展。其后,他不断深入研究白茶和乌龙茶,极大普及了茶叶化学知识,并最终获得茶叶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——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
事实上,在中国的茶叶研究领域,有很多知名专家,比如陈宗懋、宛晓春、盛军等,但对茶叶健康研究最接地气且广为认知,前面两位比较突出。这也是此次新冠疫情期间,两位专家言论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。


综合专家们的研究成果,我们大致得出两个结论,一是茶叶分为六大类,加工方法不同,茶叶的香气口感各异,会带来非常多元的品鉴体验,千万不要浪费茶汤的美好;二是经过不同程度发酵,不同茶叶所含特殊化学成分不同,对人体带来的价值也不同,绿茶有自己的优势,其他茶有其他茶的独门暗器。


按照不同品类茶叶的独特化学成分和功能,我们大致可以分类如下:



绿茶

茶多酚;抗氧化/抗辐射

白茶

黄酮;延缓衰老/改善呼吸道

黄茶

茶多酚、茶氨酸;抗癌/抗菌/安神

普洱

皂苷、维生素P、茶褐素;降血脂,化油腻

红茶

茶黄素、咖啡碱;心血管疾病预防/强心利尿

黑茶

冠突散囊菌(茯砖/六堡茶)、茶多糖;调节肠胃/降血糖

乌龙茶

皂苷、多酚类化合物;降脂减肥/降血糖


那么,这些茶叶化学成分的实际效果如何?以这些年比较火的红茶为例,屠幼英团队曾做了丰富的实验室研究,并进行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追踪。通过不同案例观察,她们得出了具有肯定意义的结论。


荷兰通过对54名55岁以上老年人跟踪调查发现,饮茶量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呈显著负相关。研究者发现,每天喝1-2杯红茶可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降低46%,每天喝4杯以上红茶,危险性则降低69%。这是因为茶叶类黄酮可以明显预防缺血性心脏病,它的防止作用可能与其降血脂、促纤溶、抗血小板聚集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、保护心肌等作用有关。对340名心脏病患者调查发现,每天饮茶1杯(200-250ml)以上的患者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比不饮茶的患者减少44%。(Sesso H D, Gaziano J M,Buring J E.  Coffee and tea intake and t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[J].  Am. J. Epidemiol. 1999,149:162~167)


茶叶中具有对人体保健作用的成分



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有争议案例,屠幼英团队在研究中表明,的确发现了茶叶内含物对流感病毒的作用。可我觉得,这种研究毕竟是实验室结论,也许对新冠早期有一定对防治作用,但对临床和剂量都要求很高。毕竟,任何抛开剂量谈功效的做法都是耍流氓。


不过,就算我们搞清楚了每一类茶的价值,而且知道这些化学成分对我们健康有帮助,但你可以发现,这依然解决不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,为什么喝普洱生茶和铁观音会有害肠胃?


好在,最聪明的脑袋也在关注这个事情。


2014年,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曾经遍洒英雄帖,邀请数十位各个领域的院士和专家参与一场“茶叶英雄会”,探讨茶与健康的最前沿话题。可以说,当时参加研讨的专家都是行业翘楚,比如上面提到的屠幼英和刘仲华,比如目前抗战在新冠疫情第一线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,比如人工智能院士潘云鹤和营养学院士陈君石,比如微生物研究院士甄永苏和普洱专家盛军等。


这次的会议非常重要,由于大家所处学科不同,对茶叶的价值关注点和解构方式也有所不同。无论是证实或者证伪,对茶叶产业发展都很重要。此次研讨会上,很多专家就提到了喝茶剂量和效果的关系,也提到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的不同。但是,大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,由于美国、日本、欧洲和中国都曾经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,因此能够证明长期喝茶带来的健康效果。


这次会议上,张伯礼院士从中医角度提出了三因喝茶法,讲述茶亦如药的道理,而盛军也结合自己的经历,提出对不同茶叶要聚焦不同功能的理由。他们的核心观点如下:



1

茶叶是食品也是药品,但我们要区分不同茶叶的价值,不能只喝一种茶


2

茶叶的功效和剂量有很大关系,剂量少了没有效果,剂量大了对身体有害


3

由于炮制工艺不同,茶叶内含物不同,寒凉温平、升降浮沉和性味归经也不同


4

喝茶应该采用三因法,地区不同,时令不同,就应该喝不同的茶。而金茶方认为五运六气是我们判断不同节气特征的指导方法。



其实,为了更好测试茶叶的效果,我们团队也一直在努力尝试。从2011年开始,我们每年都走访不同茶山,深入茶农进行交流,对不同茶叶的历史延续和民间药用价值进行挖掘。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结识了王顺明、梅相靖、韦洁群、李昌兴、叶汉忠等一批非遗传人,了解不同工艺制作对茶叶品质和功效的影响。


我们也和不同专家进行沟通,比如骆少君、赵英立、王岳飞、陈栋、刘秋萍、周重林等,对茶叶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。为了更好掌握茶叶的性味归经,我们还尝试用复杂的动态经络监测仪,对人体进行经络测试,对喝茶前后的茶气动态进行对比,了解不同茶叶对人体的影响和适配。


我们还对古代药典也进行了验证。比如在清朝药物学家赵学敏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,曾经讲述了白茶、普洱、六安茶和松萝茶的功效,我们都按照典籍记载进行了认真的实证比对。甚至,我们还邀约了中国茶疗第一人的卫明老师举行讲座,在现场对一些鼻炎和头痛患者进行测试,并取得到了不错的效果。


金茶方茶区生态


那么,是不是就此可以得出,任何人喝茶都能够治病了呢?


我们对此持保留态度。正如卫明老师所说,茶疗是专业医师的事情,对辩证治疗,对茶材选择,都有严格要求。并且,茶疗更适合一些长期的慢性病进行辅助治疗,起到一定的代药作用。但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,我们能够掌握正确喝茶的知识,并健康喝茶就够了。


事实上,经过10年对茶叶健康的研究,我们已经非常清楚掌握了茶叶的价值。尤其是从茶叶化学和中医应用的角度,我们发现二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印证的地方,这些印证恰恰是一种辩证的结果。


为了大家更好掌握,我们也按照茶叶性味归经做一些简单归纳,希望对不同体质的人喝茶带来帮助。具体如下:



绿茶

性寒,主要作用于心和肝,还可能清肝明目、提神醒脑;适合体质燥热人群,肠胃虚弱者不饮或少饮

黄茶

性寒,能降火,主要作用于心和肺,可祛痰止咳、运脾消食;适合体质燥热人群

白茶

性凉,能降火,主要作用于肺部,还可改善呼吸道炎症、退热、口腔炎症等;适合体质燥热人群以及有口腔溃疡、咽喉肿痛、眼睛红肿、皮肤过敏等症人群

青茶

性凉至温(视发酵和焙火程度而定),作用于肝和胃,还可消食下气,芳香开窍,生津止渴;适合体质寒凉人群饮用,及食用海鲜较多的人群,体质燥热者慎饮新岩茶

红茶

性温,主要作用于胃经,能温阳活血、养胃健脾;适合体质寒凉人群饮用

黑茶

性平,主要作用于胃经,能调理肠胃,消滞去腻、逐痰下气、驱风醒酒;适应人群广泛,体质虚寒者慎饮年份较新的生普



最后不得不说一下,尽管茶叶有很丰富的内含物,并且有很好的功效。但从应用来说,茶叶本质上还是健康饮料,还是有丰富文化属性的饮品,对于普通人来说,关键是找对茶喝对茶。否则,将会有身体不能承受之重。


也即是说,寒性体质的人喝寒性茶,火性体质的人喝温热性茶,都会带来不适,甚至积久成病。一如我本人,肠胃略寒,本能就抗拒一切绿茶。


总之,我们对茶叶的价值判断,更像一种身体的平衡物质。在四季流转过程中,人体平衡一直跟随季节发生变化。在你的身体失去平衡的时候,也就是身体会产生疾病或者不适的时候,一杯茶也许能够帮你找回自我。至于能否抗病毒,那就只能看你自己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了。


天有四时六气,地分东西南北,人有九型体质,茶有寒凉温平。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对茶,喝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茶。#本文为金茶方原创,转载请联系我们#

国茶茶事管理机构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广报中心南塔701
邮箱:guocha_gz@hotmail.com
公众号:金茶方
公司简介
联系我们
理论释义
专家构成
茶与健康的哲学
产品与服务
修改会员资料
修改密码
会员注册
金茶方问卷
活动日程
专享服务
服务付款
购物合约
购买与配送
退换货方式

  • Copyright© 2011-2022 广州国茶茶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  • 粤ICP备1202432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