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乾良
推荐理由:
茶叶属本草,其实也是药。唐代陈藏器的不朽著作《本草拾遗》,即提出“茶为万病之药”的论点;宋代食疗专著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,也有“茶,即药也”的论断。
从中医理论看来,由于茶也是要药,甚至是著名的“万病之药”,所以它也和其它中药一样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。具体地说,是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药性理论指导下应用的。药性理论,主要有四气(寒、热、温、凉)、五味(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)、升降浮沉、归经、有毒无毒、配伍等项。
茶的性味(即四气五味),《新修本草》作“甘、苦、微寒、无毒”;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作“苦、甘、微寒,无毒”,字是完全相同,只调动了苦与甘的位置,看来比较符合实际情况。中医理论认为,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泄,可知茶叶是个攻补兼备的良药。本草有关茶的功效中,属攻者如清热、清暑、解毒、消食、去肥腻、利水、通便、祛痰、祛风解表等;属补者如止渴生津、益气力、延年益寿等。
从四气上分析,其性“微寒”,其实也就是“凉”的意思。寒凉的药物,具有清热、解毒、泻火、凉血、消暑、疗疮等功效,这也和茶叶的传统功效基本相符。从升降沉浮方面说,茶叶也是兼备多能的,它的祛风解表、清头目等功效属于升浮;而下气、利水、通便等功效属于沉降。从归经(说明药物的作用部位)方面说,由于茶叶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活性,很难用一两个经络或脏腑来慨括,所以明代李中梓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称它“入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经”,可见它的治疗范围是十分广泛的。
现代茶叶,从归经上来说,由于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造成其属性发生变化,从而对于其进入体内在某个脏腑的作用就会强于其他部位,如绿茶入心经、白茶入肺经和脾经、青茶入肝经和胃经、红茶入心经和胃经、黑茶入肾经和三焦经。
(摘/国茶研习院)